這些錯誤的學習方法,是考研最忌諱的
來源:網絡瀏覽次數:668發表于2022-06-10
[摘要] 更多考研復習備考資料,可進考研資料q群自行下載:780802910
1.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
學習沒有計劃,全按心情來。想學就學一會兒,不想學就不學;或者學一兩天后覺得好累啊,要休息一下,結果一周7天學了3天,玩兒了4天……
雖然列了計劃,但執行力不夠。隔三差五地背單詞或者用幾個月背完后就不看了;專業課內容太多,比較難理解,看了幾天后放棄了;做了點題感覺有點難就不管了……
建議:不光是考研,想做成某件事,計劃+執行+堅持缺一不可。首先要根據自己的基礎、學習目標及可利用時間制定科學的復習計劃。同時,列好了計劃就要去做,不然計劃就只是寫在紙上的幾行字。可以允許計劃被某些突發情況耽擱,也可以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復習時間和任務量,但一定不能停下來。
2.有效學習時間少,學習效率低下
單詞背了幾個小時,但沒記住幾個;視頻課看了一天,但看完就忘,做題還是不會;刷題刷了不少,但不會做的題還是不會,做錯的題還在錯……學習時間花了不少,但沒什么效果,就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在自我感動式學習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以學習為名,行其他之事。早起去圖書館,結果睡到了中午;嘴上說著要學習,結果看了半小時書就開始刷微信、刷微博、玩游戲……看似在圖書館自習室學了一天,實際學習時間不足2個小時,這樣真的是在學習嗎?
建議:在開始某項學習任務前,先給自己列下學習目標,設定完成時間。目標最好比較具體,時長要符合自己實際情況,保證自己確實能完成。比如,這次要在x個小時內掌握什么知識點、理解什么概念、解決哪方面的問題等。
學習完之后也可以做一個考核,比如做做課后題,或者給同學朋友講講自己今天學到了什么,以此來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。
3.只看書,不思考
有的同學確實在很認真的看書,但也只是看,不去思考也不去理解,像“人肉掃描儀”一樣,掃完一遍書后,啥也沒記住。
或者是看的時候覺得什么知識點都很重要,什么都做了標記,但看完之后腦海中的知識點還是零散的,不成體系。
建議:可以先瀏覽目錄,了解整本書及每個章節的內容。但在看書的過程中,一定要邊看邊思考,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幫助總結、歸納和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。思維導圖自己畫也行,用一些專門的APP也很好,比如xmind、ithoughts、marginnote等。
4.抄書式做筆記
邊看書邊做筆記是好習慣,可以幫助我們梳理重難點,方便后期復習。但只是單純地把書上的內容搬到筆記上的話,既費時費力,學習效果也并不好。
還有些同學聽課聽得很認真,幾乎把老師說的每句話都記下來了,但后期沒有及時復習、思考,老師講的內容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建議:筆記可以用來建立框架,總結重難點和專題知識點,提煉考點和熱點,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。前期筆記記好了,后期復習才會事半功倍。如果意識到自己現在存在抄書式記筆記的問題,就要有意識做調整啦~
5.死記硬背,不講究方法
背誦并不是要死記硬背,尤其是文科類科目,可能要記好幾本書。這種情況下,死記硬背不僅效果不好還浪費時間。
建議:有很多好用的記憶方法,比如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;發揮想象,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,理解著背;或者利用碎片化時間,不斷回顧和重復背過的內容等,現在備考時間還比較充裕,大家可以多嘗試幾種方法,選一個效果最好的持續使用。
6.只看重點,復習不全面
有些同學抱著僥幸心理,聽學長學姐經驗,或分析完真題后,復習時只看重點章節。這樣不能說錯,但還是心存僥幸,時間充足的前提下,不建議這樣做。
建議:只復習重點章節,這是在考前沒時間全部復習,只能盡可能多拿分的情況下,不得已而為之。前期復習時間充裕,大綱或參考書目中涉及的知識點,要盡量不留死角。
7.照搬別人的經驗貼
網上各大平臺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經驗貼,打著學霸、逆襲的稱號,看得人熱血沸騰,覺得別人行,我也一定行!快醒醒啊喂!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,拋開知識儲備、學習能力、學習時間等差異,直接照搬別人經驗不可取!
建議:經驗貼分享的內容,可以參考,但不能照搬。別人的方法適合他自己,不一定適合你。
8.一邊做題,一邊看答案
一邊做題,一邊看答案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:看答案前不會做,看完答案后覺得自己會了。但是,是真的會了嗎?
建議:做題的目的之一是找到自己學習上的漏洞,所以做題時最好不要看答案,遇到不會的就空下,最后及時歸納總結知識點。
9.偏科嚴重
復試線分有總分線及單科線,只要有一條分數線沒過考研都會失敗。所以考研最好不要偏科,至少不能偏的太嚴重。這就像是木桶效應,短板甚至決定了事情的成敗。
建議:在一開始復習時就盡可能保證各科均衡發展。哪一科難度較大、自己基礎也不太好,就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在上面。
10.不關注考研動態
考研要關注的信息有很多,而且有些可能每年都有變化。比如初試科目、新增/停招專業、考試大綱、參考書目等,如果只是埋頭學習,兩耳不聞窗外事,很有可能錯過重要訊息,甚至影響到考試。
建議:平時要多關注院校官網、研招網最新通知或公告,或者加上幾個研友,互通消息。
學習沒有計劃,全按心情來。想學就學一會兒,不想學就不學;或者學一兩天后覺得好累啊,要休息一下,結果一周7天學了3天,玩兒了4天……
雖然列了計劃,但執行力不夠。隔三差五地背單詞或者用幾個月背完后就不看了;專業課內容太多,比較難理解,看了幾天后放棄了;做了點題感覺有點難就不管了……
建議:不光是考研,想做成某件事,計劃+執行+堅持缺一不可。首先要根據自己的基礎、學習目標及可利用時間制定科學的復習計劃。同時,列好了計劃就要去做,不然計劃就只是寫在紙上的幾行字。可以允許計劃被某些突發情況耽擱,也可以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復習時間和任務量,但一定不能停下來。
2.有效學習時間少,學習效率低下
單詞背了幾個小時,但沒記住幾個;視頻課看了一天,但看完就忘,做題還是不會;刷題刷了不少,但不會做的題還是不會,做錯的題還在錯……學習時間花了不少,但沒什么效果,就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在自我感動式學習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以學習為名,行其他之事。早起去圖書館,結果睡到了中午;嘴上說著要學習,結果看了半小時書就開始刷微信、刷微博、玩游戲……看似在圖書館自習室學了一天,實際學習時間不足2個小時,這樣真的是在學習嗎?
建議:在開始某項學習任務前,先給自己列下學習目標,設定完成時間。目標最好比較具體,時長要符合自己實際情況,保證自己確實能完成。比如,這次要在x個小時內掌握什么知識點、理解什么概念、解決哪方面的問題等。
學習完之后也可以做一個考核,比如做做課后題,或者給同學朋友講講自己今天學到了什么,以此來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。
3.只看書,不思考
有的同學確實在很認真的看書,但也只是看,不去思考也不去理解,像“人肉掃描儀”一樣,掃完一遍書后,啥也沒記住。
或者是看的時候覺得什么知識點都很重要,什么都做了標記,但看完之后腦海中的知識點還是零散的,不成體系。
建議:可以先瀏覽目錄,了解整本書及每個章節的內容。但在看書的過程中,一定要邊看邊思考,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幫助總結、歸納和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。思維導圖自己畫也行,用一些專門的APP也很好,比如xmind、ithoughts、marginnote等。
4.抄書式做筆記
邊看書邊做筆記是好習慣,可以幫助我們梳理重難點,方便后期復習。但只是單純地把書上的內容搬到筆記上的話,既費時費力,學習效果也并不好。
還有些同學聽課聽得很認真,幾乎把老師說的每句話都記下來了,但后期沒有及時復習、思考,老師講的內容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建議:筆記可以用來建立框架,總結重難點和專題知識點,提煉考點和熱點,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。前期筆記記好了,后期復習才會事半功倍。如果意識到自己現在存在抄書式記筆記的問題,就要有意識做調整啦~
5.死記硬背,不講究方法
背誦并不是要死記硬背,尤其是文科類科目,可能要記好幾本書。這種情況下,死記硬背不僅效果不好還浪費時間。
建議:有很多好用的記憶方法,比如把聽說讀寫結合起來;發揮想象,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,理解著背;或者利用碎片化時間,不斷回顧和重復背過的內容等,現在備考時間還比較充裕,大家可以多嘗試幾種方法,選一個效果最好的持續使用。
6.只看重點,復習不全面
有些同學抱著僥幸心理,聽學長學姐經驗,或分析完真題后,復習時只看重點章節。這樣不能說錯,但還是心存僥幸,時間充足的前提下,不建議這樣做。
建議:只復習重點章節,這是在考前沒時間全部復習,只能盡可能多拿分的情況下,不得已而為之。前期復習時間充裕,大綱或參考書目中涉及的知識點,要盡量不留死角。
7.照搬別人的經驗貼
網上各大平臺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經驗貼,打著學霸、逆襲的稱號,看得人熱血沸騰,覺得別人行,我也一定行!快醒醒啊喂!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,拋開知識儲備、學習能力、學習時間等差異,直接照搬別人經驗不可取!
建議:經驗貼分享的內容,可以參考,但不能照搬。別人的方法適合他自己,不一定適合你。
8.一邊做題,一邊看答案
一邊做題,一邊看答案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:看答案前不會做,看完答案后覺得自己會了。但是,是真的會了嗎?
建議:做題的目的之一是找到自己學習上的漏洞,所以做題時最好不要看答案,遇到不會的就空下,最后及時歸納總結知識點。
9.偏科嚴重
復試線分有總分線及單科線,只要有一條分數線沒過考研都會失敗。所以考研最好不要偏科,至少不能偏的太嚴重。這就像是木桶效應,短板甚至決定了事情的成敗。
建議:在一開始復習時就盡可能保證各科均衡發展。哪一科難度較大、自己基礎也不太好,就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在上面。
10.不關注考研動態
考研要關注的信息有很多,而且有些可能每年都有變化。比如初試科目、新增/停招專業、考試大綱、參考書目等,如果只是埋頭學習,兩耳不聞窗外事,很有可能錯過重要訊息,甚至影響到考試。
建議:平時要多關注院校官網、研招網最新通知或公告,或者加上幾個研友,互通消息。
標簽:
考研